立夏
夏之始至万物秀,开启万物长的时空密码,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开端。早在战国末年(公元前239年)便已确立,古人以“斗指东南”为天文标志,宣告“万物至此皆长大”。其名源自“假也”(意为“大”),象征春天播种的植物至此茁壮成长,天地间阳气升腾,开启生命繁茂的黄金周期。帝王以朱衣赤马迎夏于南郊,民间则以各形式仪式呼应自然时序,形成“天人合一”的文化信仰。
物候三候: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,以自然界的生命协奏曲描绘出初夏的生态画卷:蝼蛄或蛙类始鸣,宣告地下生物苏醒,奏响田间夏的序曲;湿润的泥土中蚯蚓翻动,改良土壤结构,助力农耕;藤蔓类植物快速攀爬,舒展枝叶,寓意万物竞发。此时节,樱桃红透、青梅挂枝、枇杷染金,在我国江南“尝三新”的习俗正是对时令风物的礼赞。
夏至之时,万物生机勃勃,向阳而生。立夏更是农事的关键节点,农事万象:北方的麦浪,冬小麦扬花灌浆,“立夏看夏”预示丰收基调,苹果园疏果定果,为秋收奠基;南方的水田:“立夏芝麻小满谷”“立夏种麻,七股八杈”,水稻插秧与瓜豆播种同步展开;虫草的战争:“立夏三天遍地锄”“消灭幼虫于立夏”,除草防虫成为田间日常。
立夏不仅属于田野,也浸润城市:诗意栖居,绘就城乡盛夏的图景, 国槐路上的槐荫叠翠、青岛的啤酒泡沫与晚霞夕阳,展现现代都市的夏日风情;小城的夜市升温,烧烤香气与孩童欢笑交织成市井生活的活力乐章。
立夏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盛宴,从帝王迎夏的朱色仪典到农人埯瓜点豆的汗水,从青梅煮酒的诗意到夜市喧嚣的烟火,万物并秀的盛夏序章里,蕴藏着中华文明对时序更迭的深刻理解与浪漫回应。(遂平县纪委监委 李磊)